如何做出偉大成就?

本文翻譯 Paul Graham 的文章〈How to Do Great Work〉。標題是參考周欽華譯文增加的,原文僅用空行分段。以下開始正文。


如果在各行各業中,搜集那些成就偉大的技巧,則它們之間會有什麼交集?我決定藉由練習來找到它。

我一個目標是建立一份指南,它理應能夠套用到任何領域。另一點則是,形塑出此交集。此練習顯示它有個確實的樣子,而非單純「努力」這一點。

以下練習菜單假設你非常有野心。

功成名就四步驟

第一步:決定你要做什麼。它必須具備三個特質:你有天賦的、有高度興趣的、有成就偉大格局的。

有野心的人通常也過於保守,所以實務上你不必擔心特質三,你要做的就是:找到自己有天賦、且超有興趣的工作。1

聽起來簡單,卻也困難。因為你年輕時不曉得自己擅長什麼、也不了解各種工作模樣,你最後從事的工作也可能還不存在。所以或許有些人 14 歲就知道自己要幹嘛,但多數人必須去摸索。

摸索的方式就是去做。如果你不確定要做什麼,先猜。選定,開始。途中發現不對,沒關係。多瞭解是好事,因為大發現也經常源自於跨領域連結。

培養一個習慣:執行自己的計畫(project)。不要讓人家來幫你定義所謂「工作」。如果你真的做出了偉大成就,大概率是出自於你。它也許是某大計畫裡面的小工作,但你的部分一定由你完成。

該做什麼計畫?選一個讓你興奮不已的什麼都好。隨著你年齡增長、品味提升,興奮且重要的事情會收斂。7 歲時也許用樂高拼揍一個龐然大物;14 歲時也許自學微積分(編按:此作者真好學);21 歲時開始探索物理學中的未解之謎(編按:此作者真滴好學)。總之,永遠保持興奮。

有一種好奇心使你興奮,是航向偉大航道成就的引擎、也是舵。它除了驅使你前進之外,任由它發揮,它也會告訴你該做什麼。

什麼事情讓你興奮?興奮到多數人都覺得無趣,那就是你要找的事情。

一旦你找到它,第二步就是去學習,直到該領域知識巔峰。拓展知識時,遠看平順、實則破碎。當你學習到足夠程度時,就會發現滿坑滿谷缺口。

這也帶給你第三步:留意那些缺口。這需要一些技巧,因為大腦習慣忽略它們,以便簡化對於世界的認知。去質疑多數人認為的理所當然,許多發現也就隨之而來。2

如果問題的答案有點怪,那更好。偉大成就通常有點怪,你可以從繪畫或者數學領域中看到。怪非刻意為之,出現時請擁抱它。

勇敢追求非主流想法,那些別人都沒興趣的想法——或者說此時你更該。如果你因為別人忽視的機會而感到興奮,且你又足夠專業地去描述它,則它就足以讓你放手一搏。3

四個步驟:選定領域、學至巔峰、留意缺口、發掘潛力。從畫家到物理學家。那些成就偉大的人們都這麼做。

步驟二、四需要下苦工。或許我們無法證明:你要努力才能成功,但經驗上這幾乎跟人會死一樣證據確鑿。所以在你超有興趣的事情上,仍然必須努力。比起純粹勤勞,興趣會驅使你更加努力。

三個最強動機:好奇、喜悅、渴望不同反響。有時候它們會合體,進而變得更加強大。

大獎就是去發現新的碎形花苞。你留意到知識表面的一個缺口,撥開它,又是一整個新世界。

瞭解自己該做的事

讓我們來細談一個複雜主題:搞清楚自己該做什麼。它之所以難在於,除非你去嘗試,否則你通常不知道大多數工作的真實模樣。也就是說,前面提到的四步驟會交疊:對於現在做的事情,也許你要花上數年去搞清楚,你有多少喜愛、能耐;同時對於其他事情,你做不了也學不了。最糟情況就是因為片面資訊而讓你繞了遠路。4

野心的特質還將此問題變得更複雜。野心有兩種:一種生於你的興趣之前、一種之後。做出偉大成就的人大部分兩種都有,但前者佔比越高,就越難決定要做什麼。

大部分國家教育體系假裝這很容易,它們預期你在完全理解之前就投身到該領域。因此對一名野心勃勃且步上軌道的人來說,會視之為系統缺陷。

至少,它們該承認這點:承認系統不但無法幫助學生找到理想志向,且設計上假設青少年會神奇地突然猜中。它們不說,我來說:「自己該做啥,你要自己找。」有些人很幸運能猜對,但其他人正爬過一條「好像大家都這樣」的軌道上。

當你還年輕且充滿抱負,卻不知道要幹嘛時,怎麼辦?此時最不該被動地隨波逐流,假裝問題會自行解決。在沒有系統化流程可遵循的情況下,你還是必須行動。當你閱讀偉人傳記,會發現運氣成分相當可觀。也許因為一次機遇,或者一本偶然拾起的書,就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。所以你才必須要藉由保持好奇,來讓運氣容易找上你。做各種事、見許多人、看很多書、問一堆問題。5

當你迷茫時,優先考慮有趣的事。理解越深,領域會隨之改變。舉例來說:數學家做的事情跟你高中所學完全不同。所以你需要給個機會,去理解不同種類工作的真實樣貌。一個領域應該是越學越有趣,否則它可能不適合你。

別擔心你的興趣跟別人不一樣,興趣品味越奇怪,越好。品味奇怪通常代表真愛,用在工作上會更有生產力。在乏人問津的領域中,你也更可能找到新發現。

你適合一份工作的跡象:連他人認為無聊或可怕你都喜歡。

領域不是人,你不需要對它忠誠。一旦你發現另一個更興奮的,別怕轉換跑道。

如果你是做東西給人用,請確保那是人們想要的。最好就是做自己也想要的:寫自己想讀的故事、造自己想用的工具。朋友通常跟你志趣相投,他們也會成為你首批觀眾。

應該遵守前面的興奮守則。顯然,你所能寫出來最刺激的故事,就是你最想讀的那一則。我特別提到這點,是因為大部分人誤解。他們不做自己想要的,而是嘗試去滿足一群想像出來、高尚的觀眾。一旦你走上這條路,你就迷失了方向。6

當你試著尋找自己該走的路,有許多引力會使你誤入歧途:裝模作樣、流行時尚、恐懼、金錢、政治、他人的願望、精妙的詐欺。但只要你堅守自己真心覺得有趣的事物,就能免於受它們傷害。若你覺得好玩,就不會迷路。

留在上風處

跟隨興趣或許聽起來是個消極策略,但實務上它意味:跟著興趣跨越各種障礙。你通常必須要承擔風險遭拒絕、失敗,所以這相當需要膽識。

你需要膽識,不太需要規畫。大多情況下成就偉大的流程很簡單:努力做讓你感到興奮且有野心的計畫,好事自然來。與其按表操課,不如嘗試保持原則(invariant)。

規畫只能適用於已知成就。你可以從小立志贏得金牌、或者變有錢,然後頑強地追逐目標,但你沒辦法從小立志要發現自然選擇(編按:或天擇)。

我想對那些想做出偉大貢獻的人來說,正確策略就是不要規劃太多。在每一個階段,做些看起來最有趣、也開闢你未來可能性的事情。我稱此策略為「留在上風處(staying upwind)」。偉人們似乎都這樣做過。

開始的技巧

即便你已經找到了令你興奮的事情,實際去做也沒那麼容易。你會有那麼個早晨,突然想到某個新點子,跳下床,開工。但多半時候不是這樣。

你不能只是揚起帆,任由靈感吹。你會遇到逆風、潮流、暗礁。做事有技巧,就跟航海一樣。

例如:雖然你必須努力工作,但酬勞可能不會隨著你過度操勞而相應增加。疲憊使你愚笨,甚至有害健康。酬勞不增反減的臨界點取決於工作性質。艱困工作你一天也許只能做四、五個小時。

理想上工時要連續,盡可能延續。試著安排作息,好讓你有一大片完整作業時間。一旦預期會被打斷,就會避開難事。

也許開始更困難而非持續。你經常必須用一點技巧來讓自己跨過開始的門檻。別擔心,這是工作的特性,不是你的問題。工作總是需要一點啟動能量,每天、每份計畫都要。但由於啟動門檻是虛構的,所以可以稍微騙一下自己。

通常要成就偉大絕對不能欺騙自己,但騙自己開始是少數例外。當早晨我懶得工作時,經常就會這樣騙自己:「只要看一下進度就好。」5 分鐘後,我發現有些地方弄錯或者需要修改,就上工了。

同樣技巧也可以用於開啟新計畫。你可以騙一下自己所需工作量。許多偉大成就就是從一句話開始:「這能有多難?」

這也是年輕人的優勢:樂觀。儘管一部分樂觀來自於無知,但此時無知勝有知。

開始了就盡量完成,雖然工作量最後總是超出預期。因為完成事情除了鍛鍊自己整頓與自律之外,在許多計畫之中,往往收尾階段時才出現最棒的工作。

誇大你目前工作的重要性——至少在你心目中——是另一個可以接受的謊言。如果這能幫助你發現更多新東西,謊言也會成真。7

克服兩種拖延

有兩種開工時機——每天、每份計畫,也就有兩種拖延形式。拖延每份計畫相當嚴重。在你應該開始偉大計畫時,年復一年,總覺得時機不太對,當你如此拖延,只會有更多事情沒做完。8

其之所以危險,是因為它通常偽裝成另一份工作,好讓你疲於奔命,而不只是坐著發懶。所以拖延一份計畫比起每日拖延更為可怕,每天至少提醒你進度正在落後,但現在你已經過於忙碌。

要擊敗它就要時不時停下來問自己:「我是否正在做我最想做的事情?」年輕時偶爾回答不是也無妨;隨著年齡增長,傷害就越大。9

積沙成塔,指數成長

偉大成就通常伴隨著花時間,你投入的時間多到大家都覺得不正常,因此不能把時間花費視為成本,否則看起來不太划算。你必須在工作時,就覺得工作本身吸引人。

也有一些工作你必須先花上數年做些討厭事情之後,才開始嚐到甜頭。但偉大成就通常不是這樣產生。偉大成就來自於:貫徹始終地專注在你真心喜愛的事情上。當你停下來檢視時,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。

驚訝的理由是,我們通常低估了日積月累的效果。一天寫一頁感覺不是很多,但如果你每天寫,一年就一本書。這就是關鍵:持續。有所成就的人,每天完成的事情可能不多,但比起無所事事,他們至少完成了一些。

如果你的工作有複利,就會得到指數成長。大部分人做到是無意識做到的,但還是值得你停下來思考。例如學習就是如此:你學越多,就越容易學更多。粉絲人數也是:粉絲越多,漲粉就越快。

指數成長的罩門在於一開始近似水平。但它並非水平,它仍然是條美麗的指數曲線,只是我們感覺不出那微小增幅,初期就會低估成效。

能指數成長,就值得你花上非凡努力開始做。但由於我們初期低估它,所以通常不知不覺就挺過毫無回報的學習初始階段。經驗上人們還是瞭解,學習新事物總是需要先付出。也許有些人只能腳踏實地吸引每一名粉絲,因為他們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。如果人們都知道如何投資回報指數成長,他們早這麼做了。

工作,發呆,工作,發呆⋯⋯

不是只有你在努力時才是在工作。當你散步、洗澡、或者躺床上時,有一種思考漫無目的卻非常強大。讓意識稍微流浪一下,往往就能解決那些正面無法解決的問題。

然而,你必須平時就相當努力,才能用這招。你不能成天閒晃光做白日夢。白日夢必須與認真工作循環交錯,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問題。10

大家都知道工作時不要分心,但循環中放鬆階段也是如此。當你開始神遊,你會晃到當下最關心的事情上。所以要避免首要工作遭這些干擾排擠。否則你就只是分心浪費思緒。(例外:別躲避愛。)

培養品味

在工作領域上,有意識地去耕耘你的品味。直到你知道哪樣最好、好在哪裡,你才知道你要瞄準什麼目標。

才是你真正要瞄準的目標。各領域上都已經發現:若你不力求最好,那你也沒做好過。這個發現已經多到值得你去思考它為何成立。可能是因為,野心會失敗都是相同模式——砲彈因射程太短而落空;也可能因為追求第一與第二野心質量的差別;也可能是所謂「做好」太含糊。或許,三者皆是。11

幸運的是這存在規模經濟(economy of scale)。儘管力求最好似乎身負重任,但實際上你經常因此而扶搖直上。這令人精神抖擻,還奇妙地逍遙自在。它讓事情變得簡單。某方面來說,追求第一比追求第二還更簡單。

有一招能幫你設定遠大目標:做百年後人們仍然在乎的事情。不是因為百年後的評價比較重要,而是因為若 100 年後它還是個好東西,那它的確是個好東西。

工作風格

你會不自覺想用獨特方式工作,但不必強求獨特的工作風格,只需要嘗試做到最好。自然形成才叫風格,刻意就是做作。

做作就是假裝成別人在工作。你演繹了一個人格,深刻但虛假,你樂在其中,虛假也顯露無遺。12

對年輕人來說,成為尊敬對象誘因最大,因為他們總覺得自己是無名小卒。但你永遠不需要擔心這題,因為當你投身有野心的工作,此題會自行解決。功成名就。就是你。你只要做,身份會管好自己。

保持真誠

守則「避免做作」聽起來很有用,但你要如何正向描述它?要怎麼做,而非不要怎麼做。最好的答案是真誠。只要你真誠,除了避免做作之外,也可以避免其他類似的惡習。

真誠其核心是理智上誠實。我們教導學生,誠實是一種無私的美德——像是一種犧牲,但事實上它也是一種力量來源。挖掘新想法需要擁有一對銳利雙眼,去看出前人也未見的真相。若你理智上不誠實,要如何擁有一雙能夠看出真相的銳利眼光?

避免理智上不誠實的一個方法,是反向維持輕微正向壓力:積極承認自己錯誤。一旦你承認你曾經弄錯,你就自由了,否則你必須要一直承擔它。13

真誠中一個細微成分是非正式(informality)。非正式的重要性遠大於其字面上的否定意思。它不是指缺少了什麼,而是指比起那些不重要的事,它更專注於重要事情。

正式、做作的共通點就是,工作時你試著去「像」些什麼。力氣本來可以花在把事情做好,被你拿去偽裝。這是書呆子(nerds)去成就偉大的一項優勢:他們不太花力氣去偽裝成任何樣子。事實上,這基本才是書呆子的定義。

書呆子有一種天真的膽識,你成就偉大時同樣需要。這學不來,是年少時期保存下來的。所以要抓緊它。你要推進事情,而不要總翹著腿、說些難懂的批評。「批評很容易」就是字面上意思,但成就偉大的路途永遠不容易。

也許憤世嫉俗與悲觀是某些工作的優勢。但如果你要做的是偉大成就,樂觀才是優勢,儘管那意味著一個風險:有時你看起來會像個傻瓜。有一個古老傳統——舊約聖經——要你相反著做,說「你最好閉嘴,免得你像個傻瓜」。此建議會讓你看起來聰明。如果你真心想發現新東西,最好還是冒個險去告訴人家你的點子。

有些人生性真誠,有些人則需要有意識地努力。無論哪一種都可以。你有辦法不真誠地做出什麼偉大成就嗎?我不這麼認為。真誠會受到外力扭曲:理智上不誠實、守舊、時髦、酷炫。所以你連保持真誠都將要沒有餘裕了。14

一致、優雅、通用

偉大成就是一致的(consistent),不只是因為誰完成它,它本身也是。它通常是完整的。所以當你遇到抉擇時,想想看哪個更一致。

你也許需要捨棄並回復(revert)一些事情。不一定需要,但遇到時你得願意。回復需要功夫,而慵懶結合維持現狀會阻止你。要擊敗它們請這麼問:我會想做出改變來回到現在嗎?

自信地切除它們吧。別留下那些不適合的東西,只因為你自豪、或因為你已經付出了太多。

去蕪存菁確實對某些工作很好。留下更多精華。你更了解它。你再也無法騙自己說它不全然真實。

數學上優雅聽起來很像某種藝術來的隱喻。我第一次聽到用「優雅」去形容一題數學證明時就這麼覺得。但我現在懷疑,數學才是源頭——藝術中優雅的主成分就是數學上優雅。無論如何,不止數學,優雅這標準很有用。

優雅或許算是一種長期賭注,而單純費勁的解法往往短期內就能獲得較高聲量。它們同時需要耗費許多功夫,也同樣不易理解,所以兩者都能令人——至少暫時——留下深刻印象。

儘管有些出色工作看起來不費吹灰之力。那是因為它已經出現了。不用人創建,只需人看見。當你發現不曉得該說是在創造、還是發現它的時候,就是個好跡象。

當你的工作可以視為創造或者發現時,先偏向它是發現。試著讓自己成為水,去符合它本身的樣貌。

(怪的是,「選擇你的問題」這題是個例外。這通常視為去搜尋,但理想情況是去創造。最好是你在探索時創造出新領域。)

同樣地,當你試圖做出一款強大工具時,請無腦取消它的限制。強大的工具——定義上——就是別人能夠用出你想都沒想過的用途。所以先消除限制,即使你也不知道這有什麼好處。

偉大成就往往就像一套工具,是別人建構的基礎。所以如果你的想法其他人也可以應用、或者你提出的問題其他人能夠回答,那就是個好徵兆。最棒的想法在許多不同領域上都有影響力。

如果你能用最通用的語言表達,你的想法就會比你預期來得更為真實。

好奇心與原創性

當然,真實還不夠。偉大的想法必須既真實且彌新。這必須仰賴你的能力去看見新想法,即使你已經學習到知識巔峰。

英語中我們稱這些能力為:原創性、創造力、想像力。分別命名似乎很合理,因為它們三者似乎某種程度上不同。你可能擁有許多其他厲害技能——通常稱之為專業能力(technical ability),但不太具備這三者。

我不喜歡「創造性流程(creative process)」這個詞。它似乎有點誤導人。它原本是一種想法習慣,而非流程。原創性思考者在任何領域上,都會不停地丟出新點子。就像是角磨機擦出火花般,他們情不自禁。

如果他們還不太了解一個領域,這些新點子或許很糟。但我認識過一名最有原創性的人,他離婚之後決定開始專注於約會,雖然關於約會他只知道跟 15 歲時一樣多,但結果依然多采多姿。看見原創性和專業知識如此不同,它的本質就更加清晰。

我不確定原創性有沒有辦法培養,但確實有方法盡可能發揮你現有的。例如:你較有可能在自己的工作上產生原創點子。原創點子不是你努力想要就有。它源自於做出或瞭解一些稍微困難的東西。15

發表、紀錄關於你有興趣的東西,就是個產生新點子的好方法。當你試著將想法文字化,盲點就會產生真空,將你吸引而出。沒錯,有一種思考只能仰賴寫作完成。

改變環境對你也有幫助。如果你造訪一個新地方,會發現你在那裡有許多新點子。旅程經常能取出那些新點子。但你可能不太需要走遠就有效果。有時候散個步就夠了。16

造訪不同領域也有幫助。你探索許多不同主題,就會產生更多新想法。一方面因為它提供角磨機較大研磨面積,一方面因為類推是新想法的盛產地。

不要均分注意力在多種領域上,否則就會樣樣鬆。你要比照類似冪法則(power law)去分配。17

只專注於精通少數幾樣,閒暇之餘才好奇一下其他。

好奇心跟原創性高度相關。好奇心餵養原創性。但它們的關係更甚如此。好奇本身就是一種原創。好奇之於原創,猶如疑問之於解答。既然最好的問題佔據解答絕大部分,可以說好奇心本身就是一種原創力。

嚴謹,打破規則

擁有新想法是一種奇怪的戲法,因為它經常包含看見那些就近在眼前的想法。一旦你看見,它似乎顯而易見。但為何之前沒人這樣想?

當一個想法似乎既新穎又明顯時,它大概是個好點子。

看見那些明顯之處聽起來很簡單,但實證上擁有新點子很困難。為什麼如此矛盾?因為要看見新點子,通常需要你切換視角去看世界。我們透過模型(model)來理解世界,它幫助、也限制我們。當你修復了一個模型的缺陷時,新點子就顯而易見。但留意到缺陷且修復它很困難。所以新點子既明顯又難以發現:只有在你做些困難事情之後,它們才輕鬆可見。

一個發現模型缺陷的方法,就是比其他人更嚴謹。模型破碎而留下的線索違背現實,但多數人都不願正視。他們輕描淡寫說他們沿用既有模型——他們的思考方式,所以他們傾向忽略這些衝突留下的線索,即便事後發現那有多明顯。

要發現新點子,你必須把握這些破損跡象,而非視而不見。愛因斯坦就是這麼做。他之所以能夠發現馬克士威方程組(Maxwell’s equations)中的跳耀含義,並非因為他想要尋找新想法,而是因為他更嚴謹。

另外,你還需要打破規則的意志。這聽起來自相矛盾,但如果你想要修正你的世界模型,你必須能自在地打破規則。從大家——包含你——共享的舊模型角度來說,新模型通常至少打破了一些潛規則。

很少人明白打破規則有多困難,因為新想法一旦成功,就顯得更保守。當你開始使用他們帶來的新模型時,聽起來完全合情合理。儘管當時並不是。地動說(日心說)花了大半個世紀,世人——甚至天文學家——才逐漸普遍接受,因為那聽起來感覺真不對勁。

仔細想想,一個好的新想法大家必然覺得不對,否則早有人發現它。所以你要找那些聽起來很瘋狂的點子,「正確地」瘋狂的點子。但你要怎麼分辨?你不能肯定。大多數像是爛點子的都真爛。正確的瘋狂點子通常令人興奮,它們富有意涵;但爛點子往往令人沮喪。

有兩個方法能讓你自在地打破規則:享受它、不在意它。我稱這兩種方法分別為積極式、被動式獨立思考。

積極式獨立思考者很調皮。規則阻止不了他們,打破規則給他們帶來額外動力。對他們來說,為一個大膽計畫而感到高興,就已提供足夠能量讓他們開始。

不要太在意——甚至不曉得——那些規則是另一個方法。這也是為何初學者或者外行人通常較有新發現,他們無知於一個領域短暫扮演著被動獨立思考。亞斯伯格症患者似乎也對傳統信仰免疫。我認識幾位說這有助於他們產生新想法。

「嚴謹+打破規則」聽起來是個詭異組合。主流文化圈中它們彼此對立。但主流文化這方面的模型存在漏洞:它隱含地假設問題很瑣碎,而在瑣碎的問題上,嚴謹和打破規則的確相互對立。但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,敢打破規則的人才能真正足夠嚴謹。

移除濾網

一個好點子被輕忽通常還是能擠進前四強。你潛意識中看得見它,但另一段潛意識隨後將之濾除,因為它太奇怪、太冒險、太費工、太有爭議。這揭示的可能性令人興奮:若你能移除這類的濾網,你就能夠看見更多新想法。

一個方式就是問:「有哪些好點子別人可以挖掘?」那麼你的潛意識就不會為了保護你而將之濾除。

你也可以反其道而行:從遮蔽好點子的地方開始著手。每一項受珍視但錯誤的原則,外圍都存在一個死亡區,裡面有無數無價的點子。它們沒被發現是因為它們牴觸了原則。

宗教就是一種原則——受珍視但錯誤——的集合體。所以任何可以描述成宗教的東西——無論明喻或暗喻,其陰暗角落中都尚有未被發掘的珍貴點子。哥白尼、達爾文的發現都是這種類型。18

在你的領域中,人們普遍有什麼宗教般的信仰?即使那些原則並不如想像中那麼不言而喻。若你拋棄那些原則,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可能?

在流行中從心所欲

比起選擇問題,人們在解決問題時表現出更多原創性。即便是絕頂聰明的人,在選擇工作內容時也驚奇地保守。生活中從不追隨時尚的人,反而沈迷於解決時髦問題。

比起選擇解法,人們在選擇問題上之所以更為保守,是因為它賭注較大。尋找問題可以耗費你數年,而思索解法可能只需要幾天。即便如此,我認為大多數人還是過於小心翼翼。他們不僅想要應對風險、也想要應對流行,他們低估了過氣的問題。

最有趣、過氣的問題,往往人們都以為已經徹底討論過,但事實上還沒。偉大成就往往就是拿一些既有的東西,展現出其潛能。杜勒(Dürer)和瓦特(Watt)都是如此。所以如果你在一個別人認為已經踩遍的領域上有興趣,別因他們質疑而卻步,這點他們通常搞錯。

專注在過氣的問題上可以非常享受。沒有炒作、沒有時間壓力。機會主義者和批評家都在其他地方忙。既有的工作常有一種老派的穩固,且培養那些原本遭丟棄的點子感覺相當划算。

但最常被忽視的問題,並非在流行中明顯過時,而是看起來不再那麼重要。要如何找到這些問題?你要放縱自我。忽視——至少暫時——腦海中「請你只做重要問題」的聲音。你要放任好奇心盡情發揮。

你的確是該做重要問題,但哪個問題重要,幾乎每個人判斷都過於保守。若你身邊已經有個重要問題被忽視,它很可能已經出現在你潛意識雷達上了。試問自己:「若要暫緩『嚴肅』工作休個息,做些單純感覺有趣的事情,你想做什麼?」答案大概會比你想像中來得更為重要。

比起怎麼解,選擇解哪題所需要的原創性更為重要。這也是為何有些人能夠發現全新領域。也許看起來只是開始的一小步——決定你要做什麼,卻掌握了整場比賽關鍵。

問問題的重要

很少人掌握這點。在新想法中一個最大誤解就是,搞錯問題與解答的佔比。人們以為偉大想法是解答,但洞見往往源自於問出好問題。

我們之所以低估問問題的重要,是因為學校的使用方式:問題只在你解答前一刻出現一下下,像個不穩定粒子。但真正好的一問遠遠不僅如此。真正好的問題就是一部分發現。新物種如何產生?使物體掉落與維持星球公轉的力量是否相同?光是能提出這類型問題,你就已經踏入一片令人興奮的新大陸。

身懷未解之謎,可能會讓你感覺不舒服。但你越是帶著它,就更有機會留意到解法——或更令人興奮地發現其實和另一題相同。

有時你會帶著問題很長時間。偉大成就經常來自於不停地思考:重溫一道數年前——甚至小時候——你就留意到的疑問。人們總說「維持年輕時的夢想」很重要。但「維持年輕時的疑問」同樣重要。19

這正是那些真正的專家,與大眾所想像的一個不同。主流印象中,專業是一種肯定表現。但事實上,若你困惑的問題很關鍵、且其他人也不懂。那麼你越困惑,就越厲害。

思考一下,發現新點子的前一刻發生了什麼事?通常是一名相當程度的專家,正困惑著某些事情。也就是說,原創包含了部分——混亂——困惑。你必須對這個充滿謎團的世界感到足夠舒適,並且願意看見它們,然而不解決它們你又感覺不太舒服。20

富有未解之謎是一件好事。這類型富人也會越來越富有。因為獲取新問題最好的辦法,就是嘗試回答既有問題。問題不只帶出解答,也帶來更多新疑問。

持續進版

解題時,增長疑問的最好方式是:在典範中你發現一截線頭,試著把它拉出,結果它越拉越長。所以你不需要在解答之前,就想要解一個明顯巨大的命題。你很難預判。光是要找到線頭就已經相當不容易,更何況去預判它有多長。

最好是無差別式地好奇,去拉看看每一小段線頭,看看發生什麼事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。大計畫的初始版本,常常都只是實驗性質、副業、或者閒聊,接著才逐漸成長。開始做許多小事情就對了。

多產(prolific)也被低估了。你嘗試越多不同事物,就越有可能發現新東西。儘管,那表示你也失敗過很多次。一個人擁有許多好點子,也必有許多爛點子。21

雖然一開始先把所有已知都學起來,聽起來比較負責任,但其實動手做學得更快、也更好玩。當你投入時,也將更了解以前的成果。所以寧可先動手做看看。動手做指的是從小東西開始著手,那也比較容易。無差別式地好奇、多產,兩者就會像拼圖般完美嵌合。

要怎麼從小東西做起,到做出偉大成就?持續進版(successive versions)。偉大的事物幾乎都是透過持續進版完成。你先做一個小的,然後發展,最終版本將遠超乎你所能規劃的,更為精巧、也更具野心。

持續進版特別適合那些做東西給人用的人。及早提供他們一個初始版本,再根據他們的回饋發展。

從最小可行性產品開始著手。令人驚訝的是,經常這樣就夠了。如果不夠,至少這能讓你開始。

不要試圖在任何一個版本之中,塞入太多新功能。在第一版這樣做有個名字「Taking Too Long to Ship」,第二版也有「The Second-System Effect(第二系統效應)」(儘管這些名字都只是一般性原則的實例)。

人們有時候會小看新計畫,視其早期版本為玩具。若他們這樣認為,那是個好徵兆。那表示它具備了新想法的一切,只差在規模,而規模通常隨後就跟上。22

有一個替代方案是事先規畫你想要做的事情。事先規畫總是看起來更負責任。比起「先做X看看再說」,「先做X、Y,然後Z」聽起來更有組織。但也只是更有組織,經常仍行不通。

計畫並非萬能。但有時候的確需要計畫,儘管那是個必要之惡,以回應某些嚴苛條件。例如:當只能使用缺乏彈性的媒介時、或者有許多人力資源需要協調時。若你能維持計畫規模小且使用高彈性媒介,你就不必規劃太多,用持續演進設計取而代之。

勇於冒險

承擔你能承受的最高風險。在效率市場(efficient market)上,風險和回報成正比,所以不要追求確定性,要尋找一個高期望值的賭注。如果你沒什麼機會失敗,代表你可能過於保守。

提到保守通常會想到上年紀的人,但年輕人才傾向犯此錯誤。經驗不足導致他們害怕風險,但正是年輕的你才有最多犯錯的本錢。

即便是一個失敗專案也有它的價值。在你執行過程中,你會踏入那些很少人經歷過的領域,也會遇到很少人問的問題。試圖做一件有點困難的事,大概就是最好的問題泉源。

經驗不足的優勢

趁你年輕時,善用年輕的優勢。當你年長時,也請善用年長的優勢。年輕的優勢就是活力、時間、樂天、自由;年長的優勢則有知識、效率、財富、權力。藉由一些努力,當你還年輕時就能獲取一些後者;反之亦然,年長時也能保有一些前者。

年長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了解自己的優勢。年輕人則經常擁有而不自知,其中最大一項就是時間。年輕人不曉得自己是時間有錢人。要將時間化為優勢最好是稍微輕率地使用它。單純出於好奇去學習一樣你不必知道的東西;或者覺得很酷就試著去動手做些什麼;或者異於常人地去精通某樣技能。

前述「稍微」是一項重要條件。雖然你年輕時可以恣意揮灑時間,但不要只是浪費它。做一件事情你擔心可能是、跟你確定是在浪費時間,兩者天差地遠。前者至少是個賭注,因此可能比你所想的更好。23

年輕——更精準地說,經驗尚不足——時最微妙的優勢,就是你看任何事物都覺得新奇。當你腦袋第一次擁抱一個想法,有時兩者會不太契合。通常是你腦袋有問題,但偶爾是想法有問題。想法其中一部份古怪地岔出,在你思考時它戳你。有人已經習慣學會忽略它,但你還有機會不這麼做。24

所以當你第一次接觸到某件事物時,留意那些感覺不太對或缺漏的地方。你會想要忽略它們,因為有 99% 機率是你的問題。有時你必須暫時將你的疑慮擺一邊,以繼續前進。但請別忘記它們。當你更精進時,回頭檢視一下它們是否還在。若以你現有知識來看,它們仍然有需求,那可能就代表那些都是尚未挖掘的好點子。

學校的問題

經驗老道的寶貴知識之一:知道哪些事不必擔心。年輕人只知道所有可能重要的事情,不曉得其個別相對比重。所以他們同時擔心所有事情,但其實只有幾件事值得如此。

前述只是缺乏經驗的一半問題,另一半是你以為知道但其實錯誤:養成的壞習慣、學到的錯誤觀念,都是你成長環境中的廢話。你必須至少剔除掉那些與你想做的事情相關的廢話,否則你無法做出偉大成就。

絕大多數你腦中的廢話都來自學校。我們太習慣上學,導致我們下意識將上學視為學習。但事實上,學校中充斥著各種奇怪性質,扭曲我們對學習及思考的理解。

舉例來說:學校誘使學生被動。當你還只是個小孩,一名權威站在班級前方,告訴你要學什麼,並且評量你的學習成效。但無論課堂抑或者考試都不是學習本質,它們只是學校設計的產物。

你越早克服這種被動越好。若你還在就學,試著將學校教育視為你的專案,老師是來幫你,而不是相反。乍聽之下有點勉強,但它已不是什麼奇怪的思考實驗。經濟學上它是事實,理想上它是理智的真理。最好的老師不想當你老闆,也不希望你只是追著教材進度跑。他們寧可你把他們當成一種資源,在你前進時提供你建議。

學校也誤導了你對所謂工作的印象。在學校裡,有人告訴你問題是什麼,且幾乎都從你學過的範圍裡出題。但真實世界中,你必須自己先搞清楚問題是什麼,能不能解通常也不知道。

也許學校做過最糟糕的一件事,就是訓練你藉由考試這種取巧(hack)來取勝。你沒辦法通過考試來完成偉大成就。你無法取巧上帝,別想找這種捷徑。擊敗系統的方式,是專注於那些別人忽視的問題、解法,而不是節省工作量。

別在意落選

不要認為自己需要依賴某人來給你個突破。即便那對,較好的作法仍是專注於做好工作,而不是追逐有影響力的人。

別將評委們拒絕你放在心上。吸引招生考官、獎項評審的特質,和完成偉大成就需要的資質完全不一樣。評選委員的決定多半無法提供持續性反饋,因此意義不大。

好的抄襲

人們進入一個新領域時通常會抄襲既有成果。這本身並沒什麼不好。試著重製,就是學習事情如何運作最好的方法。抄襲不代表你沒有原創性。原創性在於呈現新點子,而不是禁用舊點子。

有好抄襲,也有壞抄襲。若你要抄襲,公開抄,不要藏,你不自覺的話更糟糕。這才是「偉大藝術家盜竊(Great artists steal)」這句話的原意。最危險、也是污名化抄襲的地方,就是這種不自覺地抄。在別人鋪好的軌道上,你只是一輛火車沿著它前進。極端地講,抄襲是一種優越感,而不是屈服。25

在許多領域上,你一開始幾乎無法避免奠基於他人成果。專案幾乎不會無中生有。它們通常是回應前人作品。你剛出道時,自己沒有任何作品;若你要回應,就只能回應別人的。一旦你逐漸步上軌道,你就可以回應自己。雖然表面上前者通常視為二次創作,而後者不是。但結構上兩者其實非常相似。

奇怪的是,真正創新的點子有時候一開始會讓它看起來像是二次創作。因為還不存在語言能夠描述它,即便是原作者也只能先用既有東西的延伸來說明。

抄襲必有風險,其一就是你會更傾向於抄襲舊東西。過去它們也許是知識巔峰,如今卻再也不是。

且當你抄襲,不要每個功能特徵都抄。有些會令你看起來很搞笑。例如:你 18 歲,別模仿某 50 歲知名人士、或數百年前文藝復興詩人的言行舉止。

你欣賞的成功事物之中,某些特徵其實是缺陷。事實上,最容易模仿的特質經常都是缺陷。

這點尤其在行為上特別明顯。有些才子是混蛋,結果沒經驗的人誤以為要當個混蛋才有才。不,他們是因為有才華才沒關係。

最強的抄襲就是跨領域移植。歷史上許多這種偶然發現。藉由刻意學習其他東西以獲取機會有它的價值。你可以透過隱喻,從不甚相干的領域中獲取新點子。

負面例子也跟正面的一樣啟發人。事實上,比起做好,有時候搞砸能學到更多東西。例如:缺少東西時,你會更清楚知道你需要什麼。

物以類聚

在你的領域中,若某處集結了一群優秀人才,去拜訪一段時間是個好主意。那會增加你的雄心壯志,而且你也會發現,天才也是人,並以此增強信心。26

如果你非常熱誠認真,你會得到比你預期更多的溫暖歡迎。大多擅長於某件事的人都樂於分享給有興趣的人。如果他們擅長自己的工作,表示他們可能是愛好者,而愛好者都喜歡討論自己嗜好。

要找到厲害的人可能需要花費不少功夫。而在某些地方做出偉大成果能獲得無比聲望,尤其是大學。大學有一個假象:你覺得大家都參與了偉大計畫。但那遠非事實。大學不能明講:不同系所成果差異極大。有些科系有人做出偉大貢獻,有些以前有,剩的從來沒有。

同伴

尋找最好的同伴。即便你的計畫可以獨自完成,仍有許多計畫無法。有其他人相互鼓勵是件好事,還能彼此激發點子。

同伴不只影響你的作品,也影響你。所以你想變成什麼樣子,就要跟那樣的人一起工作。

同伴的質比量還重要。例如擁有一兩個能真正做出好東西的朋友。事實上,這是必須。歷史上來看,偉大成就在群體中產生的程度,差異往往來自於同儕。

你怎麼知道你是否擁有足夠好的夥伴?經驗中,當你有的時候你會知道。若你不太確定,代表可能還沒有。但有個較具體的答案:夠好的同伴提供洞見令人驚豔。他們能夠看見且做到你不行的事情。所以若你有一群好同伴,足以讓你在這方面感到戰戰兢兢,你大概就已經跨越了這門檻。

與同伴合作對於多數人都有益,但有些大型專案需要大量人力,就不是每個人都適合。如果你想要執行這種計畫,你必須要成為管理階層。好的管理和其他工作一樣,需要資質與興趣。如果你缺乏它們,那沒有捷徑,你必須要嘛強迫自己把經營管理當成第二外語去學習、要嘛避免這類型專案。27

士氣與觀眾

看守你的士氣。士氣是做任何偉大計畫的基礎。你必須培育、保護它,就像照顧動物一樣。

士氣始於生活態度。如果你很樂觀,較有可能做出偉大成就。覺得自己是幸運兒,也比認為自己是犧牲者的人來得容易。

的確,工作某種程度上可以保護你免受自己的問題所苦。如果你選擇純粹的工作,它的難處會變成你日常的庇護。如果這是逃避,也是非常有生產力的一種,歷史上也曾經有厲害的人這麼做。

士氣藉由工作複利:高昂士氣助你做出好工作,你的士氣增長,又幫助你做得更好。但這個循環也會逆行,如果你不做出好工作,那會破壞你的士氣,將更難做出好工作。正因為循環方向十分重要,所以當你卡住時,換個簡單的工作是個好點子,你至少能完成一些事情。

野心之士也會犯下的最大錯誤,就是讓挫折像戳破氣球般一舉擊垮他們的士氣。但你可以先為自己打預防針:明確地認定挫折也是過程之一。解決困難問題總是會偶爾倒退。

成就偉大是個深度優先探索(DFS,depth-first search。編按:你可以想像一隻螞蟻從樹底往上爬,試圖找到一片有食物的葉子),其根節點(root node)則是渴望。所以如果一開始沒成功,「不停地再試一次」不太對,應該是「要嘛再試一次,要嘛後退一步再試看看」。

「永不放棄」也不太對。很明顯,有些時候放棄才是正確選擇。更精準地說,不要讓挫折使你慌張,導致你回溯到不必要的程度。推論:永遠不要放棄根節點。

工作卡住時不見得是個壞徵兆,就像跑步時氣喘噓噓也不是。那取決於你跑多快。所以要學習分辨好的跟壞的痛苦。好的苦象徵努力,壞的苦象徵傷害。

觀眾是影響士氣的一個關鍵角色。如果你是學者,觀眾可能是同行;若你是藝術家,那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觀眾。無論哪一種,都不用多。觀眾的價值不會隨著數量增加而線性成長。若你是名人,這是個壞消息;若你剛起步,那是個好消息。那代表少數且投入的觀眾就足以支持你。只要有一群人非常欣賞你做的事情,那就夠了。

為了延伸你能做的事,要避免讓中間人介入你跟觀眾之間。雖然有些工作類型無法避免,但你有自由選擇離開。如果有一個其他相關的工作,你能直接面對觀眾,轉換過去也許是個好選擇。28

你花時間跟什麼人相處,也會大大影響你的士氣。有些提振你精神,有些則削弱,他們對你的影響不總是如你所預期。找到那些提升你士氣的人,避免那些降低你士氣的。當然,若你需要照顧某些人,以他們為優先。

不要跟這種人結婚:不了解你需要工作、或者吃你工作的醋。如果你很有野心,你勢必要工作,像個症狀一樣。如果有人不讓你工作,要嘛他不懂你,要嘛懂你但是他不在乎。

士氣說到底是體力活。你用身體思考,所以照顧身體很重要。這意味著要規律運動、吃飽、睡足、避開危險藥品。運動的話,慢跑和健走特別適合,那有助於思考。29

成就偉大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快樂,但肯定比自己不做更開心。事實上,如果你很聰明且有野心,毫無生產力就很危險,這種人經常變得憤恨。

想要驚艷他人沒關係,但請慎選對象。尊敬對象的意見是一種訊號。而名聲——意見來自一大群無論你是否尊敬的人——只是增加雜音。

作品的聲望頂多是個落後指標,有時還完全錯誤。追求卓越,成功自然隨之而來。 所以針對某項事業你不該問它能帶來多少聲望,而要問你能把它做得多好。

競爭可以是個有效的動機,但不要為了競爭而競爭。不要因為別人跟隨,就讓自己也窮於追逐。事實上,除了努力工作之外,別讓競爭者讓你做其他更具體的事情。

好奇心是最好的指引。它不會說謊,而且它比你更知道哪些事情值得你全神貫注。

好奇心

注意到某個詞經常出現了嗎?若你請示神諭秘訣如何成就偉大,而它只回答一詞時,我賭會是「好奇」。

這無法直譯成任何建議。你不能只是好奇,你也不能掌控它。你要培養它,讓它驅使你。

好奇心也是成就偉大四步驟中的關鍵:它幫你選擇領域,帶你至巔峰,助你找到缺口,驅使你去發掘。整個過程都是隨好奇心起舞。

輪到你了

信不信由你,我已經盡量將這篇文章寫短。但長篇幅至少也扮演了濾網。如果你能讀到這裡,一定對成就偉大事情有興趣。若是如此,你已經走得比你想像中更遠。因為願意試圖成就偉大的人少之又少。

成就偉大工作的因子(factor)——字面上及數學上意義——為:能力、興趣、努力、運氣。按定義,運氣你肯定不能控制,所以忽略它。若你真心想要成就偉大,也可以假定你會努力。所以問題變因就簡化剩能力和興趣:是否能找到一種工作,結合你的能力與興趣,然後爆炸般地獲得新點子?

以下是能如此樂觀的道理。成就偉大有很多種方式,包含尚未發現的方式。在各式各樣的工作中,最適合你的可能就非常登對。登對到你覺得滑稽。問題只在於找到它、以及你能力、興趣的極限。而你只能藉由嘗試來解答。

比起做到人,可以成就偉大的人其實應該更多。謙虛和恐懼結合阻礙了他們。試圖成為牛頓或莎士比亞聽起來似乎很狂妄,也看起來很難。確實你若這樣做,你會失敗。算計很少是明確的。沒什麼人會明確地決定不要做偉大工作,但他們下意識地這麼想。他們迴避了問題。

所以我要對你設一個卑鄙圈套。「你想做出偉大成就嗎,想還是不想?」現在你得明確決定了。抱歉,我不會這樣對待一般讀者。但我已經知道你有興趣了。

別擔心狂妄。你不必告訴任何人。因若太困難而你失敗了,又如何?還有許多人比這更糟。事實上,如果這是你最糟糕的問題,那你會很幸運。

對,你要努力工作。但話說回來,多數人都必須努力。而若你努力在你興趣上,且方向正確,你自會努力。同樣工作也會顯得比同儕來得輕鬆。

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,去找吧!所有大秘寶新發現都放在那裡了。為何不是你去呢?

Footnotes

  1. 我不認為能夠精準定義何謂「偉大成就(Great Work)」,因為偉大成就表示將重要事情做到極致——甚至超越了人們認為的可能範圍,但何以為重要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。那是程度上的差別,且當下經常難以判斷。所以我建議大家專注於發展自己的興趣,而非去擔心它是否重要。就去試看看吧,做些神奇的東西,留給後世決定你是否成功。
  2. 許多脫口秀喜劇都是基於留意日常中的異常。「你是否發現⋯⋯?」新想法就來自於這樣捕捉不平凡事物。這或許也解釋為何當人們碰到新想法時,第一反應總是笑:「哈!」
  3. 足夠專業描述它是關鍵。若你對一個多數權威都忽視的東西感到興奮,但除了「他們就是不懂」之外,你提不出更精確解釋時,你就已經漂到古怪領域了。
  4. 找到要做的事情,不只是在目前的你及已知問題列表中尋找配對。你經常需要與問題共同發展。這就是為何有時候你很難知道你要做什麼。搜尋範圍太廣。它是所有可能類型——包含已知及未知——的工作,與每個你可能的未來的笛卡爾積(cartesian product)。
    你沒辦法探索整個搜尋空間,所以必須依靠啟發創造出有希望的路徑以通過它,並且祈禱最佳配對能聚集。然它們不會永遠集中。不同類型的工作會聚集在一起,有時是因為歷史偶然,有時是因為它們本質上相似。
  5. 好奇寶寶較可能做出偉大成就有許多原因,一個細微原因是因為他們撒大網,也就更有機會第一時間捕獲對的事情。
  6. 為了那些觀眾你認為不如你,導致你居高臨下,也是相當危險。也許你能藉由足夠憤世嫉俗來賺大錢,但這途徑無法做出偉大成就——雖然這些人不在乎就是了。
  7. 這招我是從 Hardy 著作《A Mathematician’s Apology》中學到的。推薦給任何領域中有野心成就偉大的各位。
  8. 如同我們高估一天所能做的、低估數年能完成的事情一般;我們高估了拖延一日、低估了拖延數年的傷害。
  9. 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通常無法獲得報酬,尤其當你剛開始。你有兩個選擇:做類似工作賺錢,然後希望能將之靠近;或者從事不相干行業,副業做自己的專案。兩者都可以,但各自有缺點:前者從一開始就是妥協;後者你必須用力擠出時間。
  10. 妥善安排生活會給你帶來專注、放鬆的循環。理想上,辦公室能走路來回最好。
  11. 可能有一些不諳世事的人不刻意為之就做出了偉大成就。如果你想要延伸規則以套用這個情況,可以改成:除了最好以外,不要試圖成為任何樣子。
  12. 這在某些工作中會變得複雜,例如演戲,其目標就是要詮釋一個假人設。但此處也可能受影響。或許規則應用在該領域應該說成,避免無意識地做作。
  13. 只有那些無法證明錯誤的(unfalsifiable)信仰,才能安心讓你無庸置疑。例如「法律面前人人應該平等」就是個能讓你放心的信仰,因為包含「應該」的句子不陳述世界,所以很難反證。而若沒有證據能夠反駁你的原則,那你也不能為了保護它們而忽略任何事實。
  14. 做作比理智上不誠實更容易治癒。做作通常好發於年輕人,隨著時間淡化。但理智上不誠實較常是品格缺陷。
  15. 很顯然,你不一定在你想到點子的瞬間工作,但你大概最近正在做那件事。
  16. 有些人說精神藥物也有類似效果。我很懷疑,但也不曉得。
  17. 舉例來說,你也許會給第 n 重要的主題 (m-1)/m^n 專注力(對任意 m > 1)。當然,你沒辦法如此精準分配,但這至少給你一個參考去合理分配。
  18. 用來定義宗教的原則一定有錯。否則那便可以套用於任何人,如此信徒與非信徒也就沒有區別。
  19. 試著寫下年輕時傷腦筋的疑問,可能是個好練習。你會發現你現在剛好可以處理某些問題。
  20. 原創與不確定間的連結,導致一個奇怪現象:由於傳統思維比獨立思考的人更為肯定,所以前者經常在爭吵中佔上風,即使他們通常比較笨。

    「最好的缺乏信念,而最糟的滿是熱情。」

  21. 推導來自萊納斯・鮑林(編按:兩次獲得諾貝爾奬的美國化學家):「若你想要有很多好點子,必須要先有許多點子。」
  22. 抨擊一個計畫為「玩具」和抨擊一種言論為「不恰當」類似。那代表提不出更有力的批評來站得住腳。
  23. 辨別你是否正在浪費時間的一個方法,就是問自己你是在生產還是消費。製作遊戲比玩遊戲更不可能是浪費時間;玩一款能創作的遊戲,也比什麼都沒有的更不會是浪費時間。
  24. 另一個相關優勢是,若你還沒公開發表任何言論,你就不會有偏見去支持你的早期結論。足夠的正直能讓你在這方面永保青春,但很少人做到。大多數人自己之前的看法就有一種——樣本為 1 的——意識形態效果。
  25. 在 1630 年代早期,丹尼爾・米滕斯畫了一幅亨利埃塔・瑪麗亞遞月桂花環給查理一世的畫作,范戴克(編按 :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時期的首席宮廷畫家)後來自己畫了一幅,以展示他有多更出色。
  26. 我刻意使用含糊詞彙「某處」。在我撰文當下,能身處同一個實體物理空間具有難以複製的優勢,但此情況可能改變。
  27. 這點在他人工作受到嚴格限制時不成立,例如 SETI@home 計畫(編按:利用民眾電腦的算力探索地外生命) 或者比特幣。若能定義一個類似的嚴謹協定規範,同時使得端點自由度高,不成立的範疇可能更廣。
  28. 推論:建立一個能繞過中間人,使人能夠直接面對觀眾的東西,可能就是個好點子。
  29. 總是走跑同一條路線也許就有幫助,省下的心力能讓你專注在思考上。我是這樣覺得,也存在一些歷史證據。